1、歷經十多年的發展,我國智能交通建設發展的基礎已經基本形成
智能交通管理系統是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關于交通業的優先主題之一,我們國家在2000年就成立了全國智能運輸協調指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發布了《中國智能運輸系統體系框架》,在“十五”期間,我國率先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開展了智能交通系統的關鍵技術攻關,關鍵產品開發和示范應用。促進了以智能化交通管理為主的智能交通體系建設,“十一五”期間,全國許多城市進行了智能交通系統的規劃和建設。公路、公交、城市等領域相繼實施了大批的智能交通系統建設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也立項支撐了一些重大智能交通技術應用示范工程。應該說智能交通領域里的研究和實踐的發展,引導了交通運輸電子信息通信等領域里的相關單位和企業來參與智能交通系統行業的建設。培育形成了我國智能交通系統發展研究和產業化推進的一支基本隊伍,這是表現的第一方面,形成了一個基礎。
2、科技引領智能交通發展
在關鍵技術領域取得了多項制度創新成果,我國智能交通系統的技術支撐體系已經初步建立起來了??萍家I,是我國發展智能交通的一個重要特點。從“十一五”開始,863計劃,將現代交通技術列為一個單獨的領域來開展研究。并且和科技支撐計劃相配合,通過開展智能交通管理的前沿技術的探索和關鍵技術的攻關,獲取了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方法、新技術和戰略產品。解決了一部分制約我國綜合交通運輸系統發展的技術瓶頸和戰略性難題。為我們國家綜合交通運輸系統的效率提升了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也為我們國家綜合交通運輸長期可持續發展形成了必要的技術儲備。
進入“十二五”以后,為了突破交通管控及安全的瓶頸技術,保障交通運力的高效安全,國家科技部在863計劃中,圍繞著智能交通管理系統發展的要求,對大城市區域的交通協同聯動控制系統,車路狀態的感知和交互系統,智能車路協同系統,綜合交通樞紐智能管控系統,這樣一些關鍵技術進行了立項和布局。近兩年多來,研發的成效是顯著的,比如我們開發出了出行路徑電視,數據時空云圖分析技術,研制出了區域交通擁堵預測和延展系統,并且在北京、杭州等地實際應用。研制出了網絡化誘導設施布設自動生成與評估系統,交通需求調控、智能誘導和信號動態控制,三者協同聯動集成平臺的原型系統。
3、應用
智能交通應用發展非常顯著,特別是集成應用,可以說躋身世界先進水平。我們國家的智能交通系統建設,已經發展成為世界智能交通發展格局的一個重要構成。在對智能交通關鍵技術進行系統開發和研究的同時,我們結合重大應用的需求,對智能交通關鍵技術進行了大范圍的集成應用,效果是顯著的。特別是結合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0年廣州亞運會等等,這些重大活動的舉辦需求,我們實施了國家綜合智能交通技術應用示范這樣一些重大的項目,并且圍繞著國家高速公路電網不停車收費和服務系統,北京奧運智能交通集成系統,上海世博智能交通技術綜合集成系統,廣州亞運智能交通綜合信息平臺系統,遠洋船舶與戰略物資運送在線監測系統,這樣五個方面,我們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目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已經建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統,有效地緩解了這些城市越來越嚴重的交通擁堵,同時也有力地保障了奧運會、世博、亞運會等大型活動的交通服務。特別是高速公路聯網電子服務系統,就是ETC它的成功開發和推廣,是我們國家目前唯一在全國范圍內應用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也有統一標準,而且形成產業的智能交通系統。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在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開通了ETC,建成了ETC專用車道3700多條,用戶超過600萬,我們針對嚴峻的道路安全形勢,國家科技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三個部聯合開展國家道路交通安全專項科技行動計劃,組織了重大交通事故預防、處置、集成、開發與示范應用這樣重大的科技支撐計劃。通過技術集成應用和示范工程建設,對我國道路交通安全保障和服務水平的提高,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4、綜合交通運輸領域
綜合交通運輸領域智能化管理和服務,得到了重視和發展。智能交通改善和提升了公眾出行的服務水平,中國智能交通系統的建設發展,應該說緊密結合了中國交通運輸特點和發展的需求,在道路交通智能化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比較重視綜合交通運輸領域里的智能化系統建設和發展。比如說,我們在過去的幾年中,鐵路智能交通運輸系統,它的技術和應用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目前,已經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了包括9000多公里的高速鐵路在內的全國鐵路網計算機聯網售票和旅客服務系統,鐵路運輸管理信息系統,鐵路綜合監控及應急指揮系統等等這樣一些超大型系統,大大提升了鐵路客運服務的綜合智能化的水平。
在民航領域,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統,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突破了基于性能的航空導航,基于數據鏈與精確定位的航空綜合監視,空管運行協同控制,民航空管信息服務平臺等一批關鍵技術,我們構建了機場跑道感知系統和飛行區移動目標監控平臺,發展了大型機場安全智能監測與主動防御技術,奠定了我國新一代空管系統研發生產的基礎,也推動了空管裝備自主產業的保障。
在公共交通領域,我國許多城市已經建立了先進的公交運營和服務的智能化系統,比如我們實現了廣州地區范圍內的鐵路、水路、公路、航空、城市交通等多種交通方式信息資源和服務功能的整合。廣東打造了香港、澳門、廣東智能交通一卡通平臺。實現了粵港澳交通一卡通跨區域的互聯互通,目前已經拓展到廣東省17個地市和香港、澳門以及新加坡地區。特別是廣東的快速公交系統以創新的理念和良好的服務系統受到了國內外一致好評。
5、智能交通體系不斷完善
智能交通產業化發展初具規模,標準化是智能交通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國比較早成立了全國智能交通系統的標準化組織。發布了近百項智能交通的技術標準,初步布局完成了國家智能交通系統的標準體系。為智能交通的規范化發展提供了保障,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智能交通產業也已經初具規模,形成了一批智能交通行業里的骨干企業,產業發展還受到了資本市場的關注,公路、鐵路、城市交通、民航等行業性市場穩步發展,智能交通產業格局正在逐步完善之中。
智能交通未來發展可與衛星導航結合
5月26日下午,第四屆中國智能運輸大會隆重開幕,拉開了代表著亞太區域智能運輸、智能交通、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領域學術、科技發展與應用最高水平思想盛宴的大幕。衛星導航與智能交通結合,是衛星導航和智能交通應用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2012年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始正式大規模應用。苗前軍認為中國衛星導航產業發展未來將面臨幾大態勢:
大北斗時代。當北斗應用成為現實的時候,中國衛星導航進入北斗導航時代。不僅僅是因為北斗導航系統有了第一代、第二代的產品,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經融入了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大家庭。北斗有自己獨特的系統設計上的優勢。導航系統和通訊系統,衛星系統相連接在一起的時候,已經不僅僅是導航系統了。
大應用時代。北斗大應用,衛星導航大應用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北斗大應用衛星導航應用已經風起云涌。如何在各個行業北斗大應用的前景。
對于“我們已經有了成熟的GPS”,我們為什么還要用北斗這樣的疑問,我們有這樣幾個理由:第一,北斗衛星系統結構優勢使得北斗導航信號在城市高樓林立地區的可用度比GPS優越的多。第二,北斗衛星的系統結構使得北斗的信號能夠與地球同步,初始定位時間要比GPS短得多。一般情況下在25秒左右,北斗就能完成首次定位,而GPS經常需要1分鐘2分鐘甚至更長時間。第三,我國從戰略高度上要增進北斗的定精增強系統,當前已經完成了從分米級,厘米級,毫米級的北斗定精增強系統建設。在武漢之外,也在北京天津等地完成了區域級精準化定位網絡建設。通信與互聯網已經高度融合,由于智能終端的出現,移動互聯網正在呈現幾何級數的發展勢頭。隨著衛星導航系統的國產化,衛星定位、導航、授時等功能必將同樣作為基礎信息服務,與通信網絡一起廣泛、深入地融合到各行各業中。北斗導航系統社會化,民用化,大眾化的應用會為我們的智能交通管理帶來前所未有的優勢和幫助。
大產業的趨勢。不同領域不同行業在應用北斗系統的時候,都會到來不同的產業需求,北斗是戰略新興產業里的旗艦。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與智能交通融合,必然能帶來智能交通產業發展的極大推動。
關于智能交通系統
智能交通系統是未來交通系統的發展方向,它是將先進的信息技術、數據通訊傳輸技術、電子傳感技術、控制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等有效地集成運用于整個地面交通管理系統而建立的一種在大范圍內、全方位發揮作用的,實時、準確、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管理系統。ITS可以有效地利用現有交通設施、減少交通負荷和環境污染、保證交通安全、提高運輸效率,因而,日益受到各國的重視。
21世紀將是公路交通智能化的世紀,人們將要采用的智能交通系統,是一種先進的一體化交通綜合管理系統。在該系統中,車輛靠自己的智能在道路上自由行駛,公路靠自身的智能將交通流量調整至最佳狀態,借助于這個系統,管理人員對道路、車輛的行蹤將掌握得一清二楚。